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4:25:11
这次,事态变得不受控制,后果也更严重:李文娟被冠上诽谤之名受到拘留,又以举报上访扰乱罪之莫须有罪名送劳教一年,受尽屈辱。
1996年,亨廷顿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出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进行了更为系统的论证。 从外在表征看,历史上许多冲突似乎是文明的冲突,但冲突的真正本质并非文明本身。
但亨廷顿将文明等同于宗教,以及对文明核心价值作出的本质主义解释,无助于理解文明之间差异和解决文明之间冲突。他在《历史》开篇提到,他写作此书是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它们的光彩。从亨廷顿的论调中不难看出,文明之间似乎只能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甚至没有融合的可能。为此,美国人应当坚守和重新发扬盎格鲁—新教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采用民粹主义和排外主义的移民政策,或者炮制文明冲突论的危机来施行强制同化,不仅不会保持西方文明的纯粹性,反而会加剧西方社会内部冲突。
《文明的冲突?》发表后不久,《外交事务》就在当年的秋季号上刊登了包括三位非西方学者在内的七位学者撰写的回应文章,与亨廷顿商榷。亨廷顿担心,美国因为日益拉美化,将最终失去构成美利坚特性的重要因素:英语和新教价值观。美国商务部刚刚发表了美国二季度经济增长指标,是2•5%,大大低于一季度的5•6%,在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后,美国的经济增长自二季度以来已经明显减速。
从价格形势看,从2004年四季度开始,CPI指数就明显回落,到2005年二季度以后始终稳定在2%以下,今年2、3两个月已经跌到1%以下,如果不是政府趁这个物价低谷较多出台了一些调价措施,今年上半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仍会在1%以下,而即便是调价政策出台较多,上半年的CPI也只有1•5%。9•11以后,美国主要是靠低利率制造房地产繁荣,相应带动居民消费增长,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在不断加息后美国的房地产已经开始衰落。我在今年初以来已经多次写文章指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曲线开始上扬,主要原因是外需拉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其二是投资中增长最快的是外向型部门,特别是外向型的消费类产业部门。如果银行存差可以代表国内生产过剩的价值量,去年上半年贸易顺差仅相当于同期银行存差新增额的15•9%,今年则猛增到45•9%,可见外需大幅度增长是导致今年中国经济增长趋于活跃的最重要原因。
今年夏粮取得丰收,秋粮也丰收在望,粮价在连续两年丰收的基础上从年初就开始走低,今年是连续第三个丰收年,估计夏粮上市后粮价会进一步下跌,秋粮上市后四季度会跌得更多,这会成为CPI在今年后两个季度持续走低的基本因素,我预计三季度的CPI可能会下降到1•3%,四季度又会到1%以下。但是目前这两个迫使我们进行宏观紧缩的因素都不存在,而且已经逆转了过来。
所以目前还是应该坚持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方针,并为今后的反过剩积极做好准备。从2005年中开始,大量前期投资的生产能力进入到产能释放阶段,使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的供给情况大为改观,这集中表现在电力供给紧张情况显著缓解,主要原材料如钢铁、水泥等供应充裕、价格大幅度下跌以及投资减缓,运力也不那么紧张了。2003年一季度是本轮投资周期的起始阶段,当季投资增长率为27•8%,而新上项目投资增长率为63•3%,但是去年前5个月新上项目投资增长率已经下降到24•9%,今年前5个月下降到23•6%,今年前6个月进一步下降到22•2%,已经是一条不断下滑的曲线2003年一季度是本轮投资周期的起始阶段,当季投资增长率为27•8%,而新上项目投资增长率为63•3%,但是去年前5个月新上项目投资增长率已经下降到24•9%,今年前5个月下降到23•6%,今年前6个月进一步下降到22•2%,已经是一条不断下滑的曲线。
如果银行存差可以代表国内生产过剩的价值量,去年上半年贸易顺差仅相当于同期银行存差新增额的15•9%,今年则猛增到45•9%,可见外需大幅度增长是导致今年中国经济增长趋于活跃的最重要原因。但是目前这两个迫使我们进行宏观紧缩的因素都不存在,而且已经逆转了过来。在经历了28年的改革,市场经济已经在中国经济运行机制中占居主导地位的时候,仍然把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看得如此大,认为仍然是政府在主导市场周期,显然是不对的。美国商务部刚刚发表了美国二季度经济增长指标,是2•5%,大大低于一季度的5•6%,在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后,美国的经济增长自二季度以来已经明显减速。
另一个原因是通胀,由于1998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5年下滑,在库存动用到底后终于出现了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CPI指数不断逼近5%这个通胀警戒线。我在今年初以来已经多次写文章指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曲线开始上扬,主要原因是外需拉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其二是投资中增长最快的是外向型部门,特别是外向型的消费类产业部门。
从价格形势看,从2004年四季度开始,CPI指数就明显回落,到2005年二季度以后始终稳定在2%以下,今年2、3两个月已经跌到1%以下,如果不是政府趁这个物价低谷较多出台了一些调价措施,今年上半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仍会在1%以下,而即便是调价政策出台较多,上半年的CPI也只有1•5%。所以从今后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看,都不存在需要进行宏观需求紧缩的压力,而且越往后需要放松需求的压力会越大,因为明年应该是本轮投资周期的末尾,大量产能会集中释放,而中国的收入分配矛盾直到目前并没有获得实质性解决,生产过剩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此外,从总的投资形势看,目前正处在自2003年以来新一轮投资周期的后期阶段,这可以从新上项目计划总投资的增长曲线变化来看。顺便说一句,对于目前的投资高增长,许多人把主要原因归结为各级地方政府的推动,特别是目前正面临地方政府换届,认为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才推动投资高增长。但是这些人想过没有,同样是在现行体制下,中国从1995~2002年却经历过8年的投资下滑和在低谷内徘徊,这期间曾经历两届政府换届,为什么没有出现目前的投资高增长?我想这些人同样没有看到的是在上半年投资出现29•8%的高增长率的时候,新上项目投资的增长率已经下滑到22•2%了。9•11以后,美国主要是靠低利率制造房地产繁荣,相应带动居民消费增长,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在不断加息后美国的房地产已经开始衰落。从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看,去年上半年是4%,今年上半年上升到5•4%,增加了1•4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央行的对冲操作没有及时跟进,货币流动性怎能不突然放大呢?如果外需继续扩大,甚至是急剧扩大,引导面向扩大出口的投资继续增长,在贸易和投资这两个需求引导下,中国的确可能出现偏快转过热的局面,宏观调控当局对予以此高度关照无疑是正确的,但从目前的国内外形势看,出现这种局面的可能性很小。
为了支持美元汇率,美联储可能在8月份还得被迫进行第18次加息,从而把基础利率水平提升到5•5%,如此必然会进一步打击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最终导致美国经济增长的持续萎缩。由于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美国经济的衰退必然会对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产生极大影响,所以中国外需扩大的前景从短期看并不乐观。
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同比多增加了218亿美元,相当于向货币市场同比多注入了7000亿人民币,是今年上半年广义货币M2同比新增额的3倍(去年上半年M2新增2•26万亿元,今年为2•4万亿元)。目前的投资增长率虽然高,但一是靠外需在拉动,二是靠本轮投资项目的收尾工程在拉动,如果外需拉动的投资增长在美国经济衰退影响下开始减缓,到明年本轮投资周期又到了末尾,目前这种投资增长率攀升的格局就会结束了。
外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突出还带来了一个新现象,就是货币的流动性突然增加。到7月中旬,美国的30年期房屋抵押贷款利率已经上升到6•68%,已经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个百分点。
所以目前还是应该坚持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方针,并为今后的反过剩积极做好准备。从2005年中开始,大量前期投资的生产能力进入到产能释放阶段,使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的供给情况大为改观,这集中表现在电力供给紧张情况显著缓解,主要原材料如钢铁、水泥等供应充裕、价格大幅度下跌以及投资减缓,运力也不那么紧张了。物价形势也不会再度构成宏观紧缩的现实压力。企业为扩大出口,不论是投资资金还是用于生产和收购产品的流动资金,都是从货币市场这个来源取得,但是在出口换汇后到央行结算人民币,获得的却是基础货币,这部分基础货币再投入到货币市场有一个货币乘数,这个乘数目前大约是4,如此贸易顺差就成了货币市场资金的放大器,如果今年的贸易顺差增长到1500亿美元,比去年增加500亿美元,乘以8的人民币汇率再乘4的货币乘数,就是2万亿人民币。
今年夏粮取得丰收,秋粮也丰收在望,粮价在连续两年丰收的基础上从年初就开始走低,今年是连续第三个丰收年,估计夏粮上市后粮价会进一步下跌,秋粮上市后四季度会跌得更多,这会成为CPI在今年后两个季度持续走低的基本因素,我预计三季度的CPI可能会下降到1•3%,四季度又会到1%以下。2006-07-31 进入 王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增长 。
美国新屋销售量自去年四季度以后就明显走出下滑曲线,到今年7月中旬已经下跌到自1991年12月以来的最低点。如果外需扩大的前景受到阻碍,目前这种以外需为主要需求动力的投资增长也会受到阻碍。
与去年的经济走势相比,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都出现了加快的趋势,最近国务院领导提出要防止经济增长从偏快转向过热,并且提出要从信贷、土地和市场准入等诸方面入手,使各方面开始担心宏观调控当局可能会在下半年进行新一轮宏观紧缩,那么应当怎样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和宏观政策走向呢?2004年中国政府之所以要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在总供给方面存在着几个极度紧张的瓶颈,如能源、原材料和运力等,相对于当时过大的投资规模,这些基础部门的供给能力已经无法支撑,如果再不抑制投资,在许多重要的产业领域和地区就会出现煤炭、电力、钢材、水泥和运力供应中断的情况中期是受利率,通胀,外贸收支和资金流动等经济狀况控制的。
若再提贷款利率,因存贷利差加大更会促使银行放贷,若存贷同时升息又怕外来资金更加湧入。但有其利必有其弊,这如同没有调节阀而失去了灵活性。现在说的流动性过剩,应该说货币太多更为確切。到2001年起知识经济降溫,欧元兑美元就在0.85—0.95左右。
目前国内现状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热钱流入香港引发大汇战,就其背景和狀况都不相同。作横向比较就可知我们的货币量有多大。
1999年欧元诞生,从1欧元兑1.17美元,到2000年9月降到最低兑0.82美元,因为当时是网络和知识经济如日中天的高峰期。短期则是受游资或投机行为所影响的。
责怪地方上政绩观和投资沖动,银行信贷过快,这些都是后发的次生现象,根子还在于钱太多了,而且不少还是自筹的不是银行信贷的,尽管央行也是被迫,但毕竟根源在于广义货币太多了。1997年金融危机前,一季度1美元兑120日元,这时媒体就刊文若日元贬到135曰元时对各方面的影响。
发表评论
留言: